重慶斗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健康環保 ? 持續可靠 ? 資質認證
- 15310924575
- 023-86370021
文章出處: 網責任編輯: 閱讀量: 發表時間:2022-09-08 23:47:06
伊蚊可持續控制策略及關鍵技術
媒介伊蚊可持續控制策略及關鍵技術
劉起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拉制所,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臉室)
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屬,我國比較重要的媒介伊蚊包括覆蚊亞屬的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和白紋伊蚊( Ae.albopictus)。我國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及西南邊境地區,而白紋伊蚊分布非常廣泛,南起海南島,北至沈陽、大連市,西至隴縣和寶雞市,西南至西藏自治區,向東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其中北緯30°以南最為常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國際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伊蚊呈現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擴散的趨勢,而由其傳播的傳染病也隨之會發生變化。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3-15天后即具有傳染性,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
伊蚊
伊蚊
媒介伊蚊可傳播登革熱(dengue fever,DF)、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CHIK)、黃熱病( Yellow Fever,YF)、寨卡病毒病(Zikavirus disease/ Zika fever,ZIKV)等急性傳染病。基孔肯雅熱目前主要在非洲、亞洲和南美國家和地區流行,主要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癥狀與登革熱相似。在中國,基孔肯雅熱長期以來是以病例輸入的形式散在發生的,主要分布于云南、廣東、臺灣等地區。當前我國尚未報告寨卡病毒病本地病例,截止2016年6月15日,我國內地累計報告輸入性寨卡病毒病21例。黃熱病是由黃熱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經伊蚊叮咬傳播,目前主要在非洲及南美洲流行。2016年1月21日安哥拉黃熱病疫情暴發,2016年3月13日中國報告首例黃熱病輸入病例當年共報告輸入性黃熱病11例。我國登革熱防控可所,傳染病隋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形勢嚴峻。1978年廣東佛山發生建國以來的首次登革熱暴發,自此以后的30多年中,登革熱在廣東云南、海南、福建和浙江等省份流行,四種血清型病毒均有出現。我國登革熱具有典型輸入性和突發性,在發生時常常表現為較大范圍、較嚴重暴發流行等特點。近年來我國發生登革熱疫情緯度進一步上升,本地暴發頻率呈現增高態勢。這預示我國登革熱風險區域不斷擴展,風險人群不斷增加。尤為重要的是,2017年我國山東暴發了登革熱疫情,預示著我國將有更多區域和人群面臨登革熱暴發高風險。
目前這些疾病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異性治療藥物,重癥時可引發嚴重并發癥乃至死亡。因此,對媒介伊蚊的控制是防控登革熱的唯一有效手段2004年“媒介生物可持續控制”(sustainable vectormanagement, SVM/sustainable vector control,SVC)理念首次提出。對媒介生物可持續控制策略的最新定義為:兼顧社會、經濟、生態和健康效益,開展及時、有效的媒介生物監測,對媒介生物及相關疾病做出切實的風險評估、控制規劃和準備,有序地選用環境友好的控制技術和綜合措施,始終實施監測指導下的媒介生物綜合控制和管理,開展多部門合作及全民參與的協調行動,將媒介生物長期控制在不足為害的水平。媒介生物可持續控制策略的支持系統包括可持續的監控技術、管理措施、人力資源、財政支持等四個組成模塊。病媒生物種群數量可持續控制應當按照媒介生物綜合治理的原則,以信息管理為基礎,以新技術為支撐,以持續發展為方向,依據生態學的原理和經濟學的原則,選取最優的技術組配方案,有效控制病媒生物種群數量,以獲得最大的健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個策略指出病媒生物可持續控制目標是獲得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的最佳組合,而不是其中一種效益的最高值,此理論和策略已經推廣應用于世界各地媒介生物和媒介傳染病的控制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