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擠占了動物的生存空間,但有一種動物幾乎沒受影響,那就是昆蟲。
無論你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你都能夠發現昆蟲的身影,無論是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從種類上來說,昆蟲都是世界之最。而且昆蟲數量和種類的優勢非常明顯,以至于我們根本不需要具體的數據,就可以得出上述的結論。
昆蟲之所以能夠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與兩方面的因素是分不開的。其一方面的因素就是昆蟲獨特的身體構造,無論是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禽類還是魚類,昆蟲與它們都有著明顯的區別。
昆蟲沒有腦袋照樣活,這是為什么?
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這句話在昆蟲的身上可并不適用。
因為首先一點,就是昆蟲并沒有我們通常所認知的那種一坨狀的大腦。如果小的時候你也捕捉過昆蟲,就一定有過親身體會,那就是當我們有意或無意弄掉昆蟲的腦袋后,昆蟲的身體仍然能夠活動,而且只要飼養得當,還能夠活不短的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昆蟲的腦袋里并沒有那一坨指揮全身的大腦,昆蟲的大腦被稱作神經節,那么神經節不再腦袋里,在什么地方呢?神經節并不僅僅是一個器官,而是遍布于昆蟲全身的,每一個神經節獨立控制著它周圍的身體器官。
無論是呼吸、進食、消化還是肢體的活動,都要受到附近神經節的支配。
舉例而言,昆蟲胸部的神經節就是負責控制昆蟲爬行的,對于有翅膀的昆蟲而言,胸部的神經節還負責指揮飛行工作。總之昆蟲不同的器官都受到附近的神經節獨立支配,所以即使你拿掉了昆蟲的腦袋,也絲毫不會影響到它們身體其它器官的正常運作,昆蟲也自然就不會因此而死亡了。
不過失去了腦袋的昆蟲是無法進食和飲水的,所以最終它們還是會死亡,死亡的原因就是饑餓和失水。昆蟲不僅沒有被稱作大腦的器官,而且也沒有肺。
昆蟲并不是靠肺呼吸的,昆蟲的呼吸系統和它的大腦一樣,也是遍布于全身的。
在昆蟲的身體兩側,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小點,這些小點就是昆蟲的氣門,空氣就是從這里進入到昆蟲的體內。與這些氣門相連接的是昆蟲體內的氣管,氣管的末端直接連接組織和細胞,所以昆蟲的體內就是一個龐雜的網絡世界。
空氣通過氣門進入到昆蟲體內之后,會通過氣管直接供給給各個組織器官。這種獨特的呼吸系統使得昆蟲對于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依賴。因為如果昆蟲的體型越大,那么輸送氧氣的器官就越長,而最終能夠到達組織器官的氧氣就越少。
由于這種特性的限制,昆蟲的體型與空氣中的含氧量是息息相關的。
如果空氣中的含氧量較低,那么體型過大的昆蟲就無法保證所有的組織器官都能夠得到充足的氧氣,所以器官就會壞死衰竭。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翼展能夠達到0.75米的巨脈蜻蜓,而這些巨大的蜻蜓所生活的時代就是距今3億年左右的石炭紀。
而人類通過古氣候研究發現,石炭紀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大約為35%,遠高于現在的21%,所以很多巨型昆蟲都出現在那個時期,而后隨著大氣中氧氣含量的降低,昆蟲的體型也隨之縮小,不過這對于昆蟲而言卻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小體型更加靈活,更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就是昆蟲能夠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的第二個因素。